• 来武汉读大学

    来武汉读大学   ○陈玉婧说说我所感知到的家乡和武汉的风土人情吧。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我早已习惯家乡的一年四季。苏州的一切仿佛都是平平淡淡的。五月飘香的粽叶,九月清甜的桂花糕,游船上的小曲儿,带着蓝头巾卖兰花的邻家阿婆,年关或是有大喜事时饭桌上必有的万三蹄……对于家乡的记忆就如这些,琐碎而平淡。苏州几乎也没有什么自然灾害,是闻名的鱼米之乡,当地人也十分珍重这一块“宝地”。  到过苏州的人对苏州有一种静谧的印象。尽管苏州的经济也日益发达,历史传承下的安逸却也不减分毫,这种安逸渗透在每一个苏州人生活里。甚至我回忆自己家乡的时候也满脑子都是它的小桥流水。正如外界所评价的那样,苏州人说话是软糯的,像九月的桂花糕那样。而身为一个苏州的“乡下人”,当我听到“正宗”的苏州话时也会觉得过于婉转,甚至觉得“扭捏可笑”。但事实上,我早已被这种“软糯”的文化浸透,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对当地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我曾经很羡慕一些比我年长几岁又很优秀的哥哥姐姐,他们或是亲戚的孩子,或是爸妈朋友的孩子,甚至只是听他们的父母在一次聚餐上骄傲地谈起,但素未谋面。他们的相似点在于有着还算富足的家庭条件,像活在温室里那样、无需为生活操心,同时也有着优异的成绩,是班里的佼佼者。他们曾是我儿时的“小偶像”,是我读书的动力。我一直努力着。慢慢的,我在外界眼中仿佛也成了他们那样的孩子。  如今他们之中,高考成绩比我优秀的大有人在,有上了南京大学医学院,也有去了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也有不少当年听说很优秀现在只在一个普通一本大学的。但不论高考的成绩如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毕业后也都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老师,公务员,警察……他们都一如既往地优秀了下去,准确的说是在苏州人的观念里一如既往地优秀下去了。  传统的苏州人,大多不需太过为生活琐碎操心,他们追求安逸,也喜欢把自己孩子的生活安排妥当。上的大学有高下之分,但是殊途同归,大家最后会回归家庭,回归原本属于自己的安逸生活。  那些有了一份体面工作的女孩子,仿佛又该成为我羡慕的对象了,她们通常也擅长收拾自己,工作后很快就会在亲戚或者单位同事的介绍下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另一半。然后,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如果碰巧两家都是独生子女,那就合为一家,双方父母准备好了一套一百多平的房子,一辆价值三十万的车,“北漂”的烦恼仿佛和他们太遥远了。而作为一个女孩子,你的收入只用把自己照顾好就可以。他们的父母辛苦一生为的就是给她们这种舒适的生活。确实,从小到大他们是幸福且幸运的。  曾经,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直到阴差阳错来到了武汉……这期间有过妈妈的反对,也有过亲戚的质疑,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尊重我想出去看一看的意愿,把我从一个安逸之地放飞出去。  初到武汉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首义附近的博物馆、纪念馆,每一处都可写作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那些曾经出现在历史书上的地名竟然和我这般接近。武汉给人一种沧桑感,处处透着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不平凡。与从前在家的温柔和婉的文化氛围比,荆楚文化氛围下人们的生活似乎有些疲累。  一段时间后发现,确实,这里的人都风风火火的。喜欢在路边的一辆小推车上买上一碗热干面,然后端着边走边吃,后来发现,他们不仅能端热干面,带汤水的牛肉面牛肉粉也都能走着吃;每次往返于首义和南湖两地的时候,提早用滴滴叫好了出租车,但是出租车司机总会在提前给你打电话,带着责备和质疑的语气问:  “你到了上车点没啊?!”  “我到了。”  “那你等着,我马上过来!”  若是回答有一丝迟疑或是没听清、请他们再说一遍的时候,他们的语气会显得更不耐烦,这一度让我觉得武汉的司机有一点暴躁。  但仅仅在武汉的这一年里,我竟也学会了边走边吃一碗热干面,甚至这是一种不错的体验;我也曾在首义到到南湖的出租车上和司机聊得火热,尽管上车前一秒还嘱咐我的同伴“这个司机叔叔好像有点暴躁”。荆楚的风土文化给人以苍凉和悲壮之感,但是不缺温暖的人情,甚至他们就是风风火火的。  武汉人风风火火,这座城市也不拘于平淡如一。在文化上的包容度上也超出我的想象。拿美食来说,武汉本地的自是不提,四川、重庆的美食火锅、冒菜在为当地人广为接受,在苏州就赫赫有名的杭帮菜“外婆家”办的风生水起,两广的美食“煲仔饭”、“螺蛳粉”、“虾饺”、“流沙包”也处处可见。在这个城市,仿佛没有什么不可能。一点希望,便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  那我的希望呢,把自己的大学四年光阴种在这里,期许着能长成我希望的样子。我听着那些已经毕业的优秀师兄师姐们回忆着自己奋斗时艰难曲折的故事,如何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些给了我不一样的惊奇和感动。我是否该找找自己的路呢。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我从来不抵触平淡安逸,却也从不认定那就是我的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文化冲击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原本的自己,那个轮廓正愈加清晰。  将来的路是否要回到原点,去过我那安逸的生活,我不确定。只是在找到答案前,我想四处看看,一直走,不停歇,直到看清最真实的自己。

  • 如果可以,我想做一条鱼

    如果可以,我想做一条鱼   ○周 莉如果可以,我愿做一条鱼,抬头便看见那淡淡的蓝色。清水海洋,隔着淡淡清澈的蓝色,望向棉花般的白云和蔚蓝的天空,也许还会有洁白的海鸥掠过,桅杆一线,风浪席卷来淡淡青草和海盐的味道,干净凛冽,穿过胸膛。  我想浅憩在岩石礁旁,听细沙滩飘来贝壳和海螺的声音,听风和海浪幻变成絮絮风铃声,一阵阵倏放在心间,长出了藤蔓,开出一朵朵春的花。  轻轻的怀抱着流淌过你脚下的海水,拥抱这感受过你鼻息的热风,去追寻你眼里朝阳般温暖的光……我想,如果可以我愿做一条热爱生活的鱼,自在自得。  可是,听闻鱼的记忆只有七秒。我只想记住大海和天空的颜色,永远不会忘记希望和前进的方向,海就是我的家,它长出了我的梦。  闭上双眸,张开臂膀,我就变成一条鱼纵身于蓝海中,从水风暖阳穿过,被海水轻轻覆没,席卷着,冲刷着,推涌着却又温柔地抱着我。雪白的礁石、橙红的珊瑚、浮舞的水母、海草里的鱼虾、海龟……我亲眼目睹着海洋世界的美丽与神秘。  如果鱼的记忆真的只有七秒,我最后想记得你的容音,在最后一秒,记住你的微笑,月光落尽了你的眼睛,星河是你的眸子,落花是你的颜色。  你就像海一样,带着温柔又深邃的蓝色,轻轻的望着我,静静的看着我,缓缓走近,又匆匆离去,不曾带来什么,却遗落了一篮子记忆。  我曾迷恋红尘的烟火,徘徊在海上的浓雾里不愿离去;也曾爱过黑夜里的皎皎明月,见过岁月沧桑和婆娑,到头来发现,无论是黑、是白、亦是红,到头来最爱的还是海蓝。我依然憧憬春暖花开的心灵,追逐着大海上有阳光的地方。  听闻你在这里,所以我想做一条鱼。

  • 无标题

    立冬   ○黄滢【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一场雨,一阵风,也不仓促,也不和缓,冬,来了。  它从变化多端的天气里来,它从微凉的深秋里来,在阴沉沉的天空的预示下,在草坪上、校道上一次次铺满梧桐的落叶后,送走秋风,裹挟寒意,悄悄地,它来了。  寒风与雨滴亲密交融,打在枝干上,树叶上,打在伞上,脸上,身上。风风雨雨里的路人企图抵挡前方迎袭而来的凛冽,手上的动作却是尽显苍白无力,耳边呼呼的声响似是在嘲笑着人类的不自量力。即便是把自己包装成“球”,也同样避免不了裸露区的冰凉。脚步迟缓,双腿微颤,着一身冬衣更是让行动变得更加笨拙缓慢。突如其来的冬好像会让这个世界慢起来,慢行慢动作,无力匆忙也不愿匆忙。  雨打在窗上,走近窗边,有丝丝寒意沁入,又瞬间被温暖的力量吞噬。一室的温暖安详催促你的困倦因子的活跃,看着看着,眼前的字体逐渐模糊,手上的笔从手中溜走。拥在温暖的被窝里,暖与冷的对比愈发鲜明,愈是贪恋着其中的令人舒适。“动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即是诗仙李白,在冬日里也“懒写新诗”。不想坐在另一张冰凉的椅子上,不想拿另一支笔写字,不想拿起杯沿,不想伸手……可能这就是以后冬的日子了吧。冬眠,是为御寒抗压,是为汲暖慵懒,其本质究竟相同。  作为一个从小在南方四季不分明的气候里长大的孩子,期待过武汉的秋,却忘了还有冬。不是北方入室即温暖的严寒,也不是南方从未零下的微寒,夹在中间,有雪但不多,有暖气而非处处有,不知是言喜言愁。或许有些不适应,同时又充满期待。毕竟,立冬只是个开始,还有一个冬天在等待。  【四季冬,终也;人之冬,老也。立冬当立言。】冬,是生命衰微之甚,白雪,秃枝,不难想到迟暮老人。想到老人,便惊叹他们历经百态的智慧,想到他们一生之“言”。此言是志,是说,是问,是论。古人修身有言,齐家有言,治国有言,平天下有言。言无时无处不在,无不有言,无不有循之规,行之矩。  少年虽未至暮年,但立言无需年老。立言非易,而人人宜作。立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大志,士为天下事。人应有大志,遑论少年风华正茂,年华正好。立言,是“真言”,所立之言当承其重。文以载道,言而有信,立言者应“真”,真正有意义,如传世经典,何以传世,承其真,其使命与责任。如媒体新闻,何以存在,所立真言,言真事。  “善立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立善言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愿能立善言,善立言,为自己的人生未来,也为国家社会未来。言而有信,言而有行。  冬,踏着缓步,私私耳语,悄然而至。立冬立言,这冬动人心魄。

  • 雪中校园

    雪中校园 丁子琪 王艳明 摄影